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杨宗善:浅谈清代高上池名医论燥病及治法

杨宗善:浅谈清代高上池名医论燥病及治法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8-02


者清.高上池名医著有《医学问对》等,前文已做过简介,本文就不赘述。本文仅对高氏论“燥病”的主要内容浅谈如下,错误之处,恳请指正。

一,燥病的革沿

燥,即风,热、火、燥、湿、寒,正常气候变化称“六气”。万物生长收藏离不开它,但在气候变化反常的情况下则称“六淫”。前次“谈论清代名医高上池论湿治湿”一文有相对性意义。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内经.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亦无因“燥”致病的条例。高上池氏设问?“内经少秋伤于燥”后人遂疑燥不为病!为此喻嘉言以《五运行大论》“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认为《内经》此处有错当为“秋伤于燥”,遂存此一说。而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补入了“诸濇固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至此六气若过盛“六淫”均能致病。

二,燥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高氏设问“大易(易经)水流湿,火就燥二句之义,”孔颖达解曰:“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于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就其燥邪致病特奌,前述“诸濇固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实属高度概括。燥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查,有燥气过胜伤害机体及部位不同;有过胜之后出现复气表现;有燥气变证等不同的病理病机,随之产生的治疗法则的不同,就有“亢害承制、治胜气、疗复气的区别,随之选药处方就有不同的治法方药。

三,燥病的临床及治法

1燥邪在上焦:可分四个证型

1.1若初寒()又称凉燥。症见鼻塞无汗,咳嗽痰稀,此燥邪伤肺之正病也,甪杏苏散(杏仁、紫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生姜、橘皮、甘草、生姜);方中苏叶辛温不燥,解肌发表,使凉燥从表而解;杏仁苦温而润,宣肺只可化痰,两味共为君药;前胡疏风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以宣利肺气,共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化痰,甘草合桔梗宣肺祛痰,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行津液,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发表宣化之功,使表解痰消,肺气调和。本方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证治要点。

1.2、若初感燥温之邪,又称温燥症见身热不甚,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原文“先论上焦,胜气为病,初感必在肺卫,清气分者,桑杏汤,用桑、杏、象贝、香豉化其表,用沙参、梨皮、梔子、以清其本”。咳者用桑菊饮,方用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苇根。轻清止咳。

1.3、燥伤肺卫,阴津亏损:症见咽于口渴,干咳痰少,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用沙参麦冬汤,方用沙参、麦冬、玉竹、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生甘草,甘寒清热、润养肺胃之阴。

1.4、燥邪伤肺,亦治燥之复气:原文:“大抵五行之理,克之太过,其子必为母复仇,……燥气亦然,燥属金,金属阴属寒,……金能克木,克之太过,木之子火也,为母复仇而化火,故治燥之胜气属寒,治燥之复气属火。”又“喻西昌补秋伤于燥,冬生咳嗽二句,本《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数语,其立清救肺汤(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甘寒润液,固护胃土。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亦治燥之复气也”。

3燥邪在中焦:“中焦之病,金能克木,本病与金病同见,胸胁作痛,甚则疝瘕痛,以柴胡疏达少阳之气,所以达肝木之气,合桂枝外出太阳,加吴蓃、川楝子、茴香,苦温通降。若在阳明,里实而坚者,有二法:脉仍短数兼紧,面青,此未从热化也,用苦温下之,如用《金匮要略》方大黄附子细辛汤,及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主治小肠疝气)加巴豆霜之类;如脉已数而坚,面赤舌黄,参之他证,皆见火象,此已从热化,用苦寒下之,如三承气汤之类,轻用硝黄亦可”。其文指出:“然则变症其尽于此乎?未也,中燥之极重者,如霍乱寒疫,盖风火暑为阳邪,与秽浊相参,则为瘟疫,湿燥寒为阴邪,与秽浊相参,则为寒疫”。故霍乱、瘟疫、寒疫多发于中焦。还有“肢麻转筋,.逆冷吐泻,甚至反恶寒,大渴凉饮。经谓雾伤于上,湿伤于下,此症乃燥金寒湿之气,直犯筋络,由大络别络,内伤三阴脏真,所以转入腹即死,吐泻者,阴阳逆乱遇也”。此因燥湿寒相合,使肺脾肾三阴受损,阳气受损故反恶寒,寒性吸引,肢麻转筋,并伤及大络别络,阴阳逆乱则吐泻,甚至逼阳上浮出现戴阳证,逼阳外越之真阴假阳证,等重危病情。

4燥在下焦:燥邪浸犯下焦多入血分,与血相结而成癥者,无论男女皆当以化癥回生丹主之”。《内经》曰:“燥淫所胜,男子癞疝,女子少腹痛,故燥症中下焦病,癥疝为多,所谓燥之变症也,亦自然之病也”。诸痛者,如脐痛,“辩此证者以当脐拒按者,为真阴症,治之之法,以附桂姜草果吴蓃良姜.躯其内走之寒,保住阳气,乌木降香雄黄薤白丁茴芳香去秽,用细辛菖蒲等以开其道,一面由真脏而别络大经,而外出经筋,外达皮毛,一面由脏络腑络,以通六腑,外达九窍,俾秽阴浊邪,一齐立解,所谓离照当空,群阴退避”。文章最后指出将腹痛呕吐等症,世人认为是痧证,这是错误的。此证多因凉燥所致的腹痛呕吐等,当以苦温治燥之正治。要知湿邪有兼热、寒的不同,暑邪有兼风、燥的不同,燥邪有凉燥与温燥的区别,再分寒热,辨证清晰,胸中有准的,手下才能丝丝入扣。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