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岐黄论坛 > 中医文化 > 一代名医 一方人瑞 ——怀念我的父亲苏文海先生

一代名医 一方人瑞 ——怀念我的父亲苏文海先生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3-23

父照.jpg

     

精研岐黄呕心沥血居陋室入僻壤行医六十载公德堪留青史

淡泊名利养生修身降病魔祛顽疾享年九二春传奇可达天庭

上面这两行文字,出自在苏文海先生逝世追悼会上,笔者所供职的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领导和同事们所送的挽联。

光阴荏苒,父亲苏文海先生逝世已有十三个年头了。望着书柜上面父亲慈祥和善的遗像,看着新版《岐山县志》有关父亲的传记,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公元1913年农历4月17日,父亲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孝子陵乡孝子陵村。父亲自幼体弱多病,加之生性文静,又多次罹经伤害,患有肠胃、肺肾等多种疾病。有感于自己的病痛以及当时城乡缺医少药、人民疾苦不堪的状况,渐渐对利人利身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勤求古训,躬身实践,博采众方,发愤学医,久而久之,不仅治好了自身所患的多种顽疾,一些亲朋乡友的疾病也大多被治愈。于是找父亲看病的人日益增多,渐至络绎不绝。后又经在宝鸡、西安等地系统学习,医术愈加精纯,医名渐以远播。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2000年六十余年间,约计接诊病人50余万人次,经手治愈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1992年、2002年,在父亲八十、九十寿诞的时候,岐山各界先后联合举行了隆重的“苏文海先生行医五十年座谈会”、“苏文海先生行医六十年座谈会”,陕西省、宝鸡市有关单位、中共岐山县委、县政府几届主要领导暨各界人士,老家的乡党亲友参加座谈,对父亲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被誉为造福桑梓的一代名医。当时中国中医药报、宝鸡日报等报刊还专门为此刊发了报道,一时传为佳话。

父亲毕业于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肄业于原国立西北农学院,是中国民主同盟会资深盟员。因病从医后,曾担任陕西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岐山支会副理事长,在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结业后,被留校担任中药学讲师;后来因病退职回到岐山,先后在岐山县城关、京当、马江、孝子陵等卫生院以及县中医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曾先后被推选为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陕西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鸡市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学组委员等职务,获首届“国际传统医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名载《陕西省高级医药卫生专家人名志》、《中国名医400家》。

父亲毕生专注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扬,先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中医方剂歌诀》、《中药学讲义》、《金匮方临床妙用》等医学著作3部,为祖国医学的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曾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探索用中医药为主治疗肾结核病的新路子,最后终于获得成功。他所撰写的中医治疗肾结核的论文在全国发表以后,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医生仿照他创制的方法进行治疗,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从而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他把自己用益气活血、平肝潜阳、化瘀导滞等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写成论文,毫无保留地公开发表,供给各地同行参考。他把自己运用经方桂枝汤加味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吐不止、用黄土汤治疗各种出血、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等经验加以整理,编入《金匮方临床妙用》一书中,原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米伯让院长看后题词称赞他:“学宗仲圣,绩续修园,嘉惠医林,造福人间”。他还致力于医学后继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先后带教学生、徒弟近百名,成名者就有数十人之多。在他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下,子孙辈大多投身医药行业,多人现已成为遐迩闻名的医学专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父亲为人谦恭淳朴,刚毅持正;处事克己利人,礼让为先,宠辱不惊,名利不争;又长于自律,善于养生,晚年尤好气功、养性之学。他以孱弱之身,享九十有二之遐龄,并荣获全国健康老人之称号,被人誉为奇迹,堪称一方人瑞。他不分刮风下雨,三伏三九,常年坚持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他常常在家中接待慕名求医的病人,往往刚端上碗又放下,刚躺下休息又起来。1985年岐山县中医院基建期间,他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诊室中上班,夏天诊室内温度高达40°C左右,冬季室内温度只有零度上下,一般年轻人都难以忍受,而当时已是七旬老人的父亲仍然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地接待每一位前来求诊的患者,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拖着早已僵硬的双腿下班回家。他常常替无钱或钱少的病人垫借药费,义务诊疗,送医送药上门,1958年回岐山养病期间,正值当时大炼钢铁,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毅然应邀在五里铺钢铁厂义务行医,并用自己仅有的退职补贴购买药材,配制丸散成药,免费送给患病的工人。父亲对人极为诚恳,对病人耐心细微,一视同仁,他的病人上至省、市、县各级领导,下到镇、乡、村平民百姓,无论职位高低、职业贵贱,都一律热情接待,精心诊治。陕西电视台某台长、宝鸡市纪监委某书记,乃至陕南商洛山中的农民,都因为治病而成了他的好朋友。父亲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在别人看来,他自己的生活已简朴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但却常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县乡村公益乃至宗教文化事业捐赠钱物,从不吝惜。他常教导子孙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一个社会有用之才。父亲热爱周礼文化,他曾亲手编撰名为《家礼举要》的小册子,作为家训,教育晚辈懂规矩,识大体,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父亲钟爱中医事业,锲而不舍,退而不休,直到逝世不久前,已是九十二岁高龄的他仍然出席有关学术会议,坚持为找上门来的患者诊病开方,并多方收集资料,想要再编写一部保健养生的专著。父亲热爱生活,习惯于素衣布履,粗茶淡饭,60年代低标准期间,他因营养不良遍身浮肿,别人看了心里都十分难受,而他却诙谐的为家人赋诗道:“平生多瘦弱,一旦忽胖肥。”他关爱自己的家人,三子二女和侄儿侄女都在他的关爱下成家立业,孙辈、重孙辈也都能时时感受到爷爷、老爷爷的慈祥与挚爱,一直到临终前一年除夕夜,儿孙们仍然能从他那里聆听到新年里最宝贵的祝福,得到他精心选购的新年礼物和费心换来的崭新的压岁钱。父亲和乡党亲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乡党亲友及家里人生了病,他都会亲自诊治,亲手配制汤药,有时甚至步行十余里路,前往探视,直到转危为安才离开。他主张节俭,赞同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多次叮嘱子女,他身后的丧事要简办,要吃素食,不搞社会上的那些俗套。

父亲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仁爱的情怀,奉献的精神,鼓舞、激励、影响了几代人,他是人民的好医生,他是患者的好朋友,他是岐山人的好乡党。人们将会永远记住这位令岐山人骄傲的一代名医、一方人瑞的名字------苏文海!

 (本文系2007年苏礼为纪念乃父苏文海先生逝世三周年而作岐伯会3.jpg

图中前排左起第四人为苏文海先生,时年92岁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