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支气管哮喘的特殊形式,常以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症状,多发生于深秋浅冬或春季倒春寒气候反常时节。由于无典型的临床哮喘表现,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气管炎而误治。近年来CVA临床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著名呼吸系医学专家钟南山报道:“慢性咳嗽首要病因为CVA者约占27.9%”[1]。其刺激性干咳:“Carrao等认为是支气管上皮因慢性炎症而受损,暴露的迷走神经末稍感受器较易被微小刺激(烟雾、冷空气、尘埃、花粉等理化因素)所激惹,引起局部小气管收缩,此收缩刺激末稍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反射,因此没有喘息的症状与体征。因免疫反应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EOS)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粘液性分泌增加”[2]而引起刺激性阵发性干咳。尤以夜间及清晨咳嗽为主。Gluser于1972年首次报道命名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它和经典的哮喘即喘鸣、气流受阻等征不同,是以咳嗽为支气管哮喘的唯一症状[3]。中医治疗有相对优势,笔者从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以风寒犯肺及风寒挟燥辨
证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3例,取得了较好地临床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3例均为门诊病倒,年龄在11-69岁之间,其中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7.15岁,全部病例经二甲以上医院门诊诊断为CVA或过敏性气管炎。病程最长3月,最短3周,曾先后经西医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哮喘学组2005年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4]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确定风寒犯肺型及风寒挟燥型二型。
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
1、风寒袭肺型;气候骤寒乍冷,患者微恶风寒,鼻微塞,喷嚏咳嗽阵作夜间晨起咳剧,咯痰稀白,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尤以寸口脉浮为主。
治疗以小青龙汤加止嗽散为主,可酌加疏风散寒止咳化痰之杏仁蝉蜕之品。
2、风寒挟燥型:咳嗽日久,咽痒即咳,反复发作,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出,咽干口燥,舌淡苔薄白或舌红少津,脉浮紧或弦。
治宜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方以小青龙汤去半夏、桂枝合桑杏汤加浙贝母、地龙、桑皮、枇杷叶之属。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
临床治愈:服用2个疗程(5剂/疗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且两周内无复发。
显效:服用2个疗程,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夜间及清晨或吸入刺激性气体无明显咳嗽。
有效:服用2个疗程,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夜间及清晨或吸入刺激性气体轻咳。
无效:服用2个疗程,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二个疗程后全愈28人,显效2人,有效2人,无效1人。
病案举例:
例1.男,65岁,素体健,因阵发性剧咳1月余于2016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2月前感寒而咳,无发热,咳渐加剧。晨夜咳嗽剧烈,影响休息。曾在当地医院以急性气管炎诊治,输液头孢哌酮钠,口服念慈庵止咳糖浆,止咳化痰剂等10余天仍剧咳不止迁延月余特来求治。刻诊无明显恶寒发热之表证,阵发性剧咳伴恶心,昼轻夜重,痰稀白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听诊双肺气管呼吸粗糙,X光显示双肺纹理粗重,咽稍红,干痒不适。血检EOS稍高0.67×109 /L,支原体检查阴性,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为CVA,中医诊断:风寒袭肺,治宜疏风散寒化痰止咳,方用小青龙汤合止嗽散。处方:炙麻黄、杏仁、赤芍、百部、荆芥、细辛、五味、桔红、桔梗、白前、半夏、紫菀、冬花、蝉衣、杷叶、甘草,5剂后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二诊略作加减再服5剂后临床治愈。
按:本例患者因感受寒凉引起,迁延日久,就诊时虽无寒邪束肺之表证,但痰稀白咽痒,咳嗽阵作,痰咳出些许后才稍有停顿,血检EOS增高,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舌淡苔薄白,脉浮稍紧,显系CVA,中医以风寒袭肺型诊断,方以小青龙汤合止嗽散加减疏风散寒化痰止咳,方中炙麻黄、杏仁、细辛、蝉衣等疏风散寒宣通肺气,紫菀、冬花、白前宣肺止咳,百部、桔红、前胡、杷叶等降逆止咳,甘草缓急和中,全方以疏风散寒立法,宣肺祛风,止咳化痰,前后二诊咳平痰除而得以全愈。
例2.男,30岁,嗜烟酒,因阵咳频频近2月而于2017年12月7日就诊,2月前患者因打工劳累过度,又逢天寒,休息时彻夜未关电热毯,晨起即感咽痒阵发性咳嗽,早晚严重,影响休息。曾自服贝母蒸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罗红霉素片、咳嗽糖浆等,并自戒烟。曾在某医院化验支原体阳性,门诊静滴阿奇霉素、沐舒坦治疗6天,但仍咳嗽不止。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X光片显示双肺纹理稍粗重,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轻微充血,咳嗽连声,咯痰粘白而少,舌淡苔薄黄而少津,脉浮紧,血检EOS 0.76×109 /L,支原体抗体阴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为CVA,中医诊断为咳嗽风寒挟燥型,治宜疏风散寒,清润化痰,宣肺止咳。处方:炙麻黄、杏仁、赤芍、细辛、五味、沙参、桑皮、浙贝、麦冬、地龙、杷叶、僵蚕、瓜篓、虎杖、炙甘草5剂水煎服,服后症状明显好转,再服5剂后全愈,观察一月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素嗜烟,肺燥于里,感寒于先而劳累久卧电热毯而受燥邪,虽戒烟,并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良久效果不佳,曾经医院抗支原体感染治疗,但未注意患者是否患有CVA,因而效果平平。笔者根据患者病史及咳嗽痰粘而少,咳声连连,晨夜症状加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以西医CVA,中医风寒挟燥型诊断治以疏风散寒、润肺化痰、祛风止咳,方中炙麻黄、杏仁、细辛、五味宣肺散寒止咳,虎杖、沙参、麦冬、桑皮清燥润肺,浙贝、杷叶润肺降逆,地龙、僵蚕熄风止痉。药症相符,前后二诊终获治愈。
讨论:CVA属于祖国医学咳嗽、顿咳、肺胀、疫风咳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有“肺之令人咳”,提出了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肺气失宣是咳嗽的主因,虽同时提出了“肝咳、膀胱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病位病因,张景岳则论述“咳嗽之要,止惟二症,一曰内感、一曰内伤而已。”明确提出了咳嗽病因为内伤外感。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论述则更简洁明缭,开章明义说“肺如钟、撞则鸣、内撞鸣、外撞鸣”。笔者认为“肺为矫肺”,喜清肃濡润,根据CVA发病季节多在深秋严冬或倒春寒之气候反常之时,从《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及黄帝内经《素问》五运六气而论“如未至而至”即节气未到而时令(气候)已到,或“至而不至”或“至而不去”或“至而太过”等气候应常反常之时,如禀赋不足,素有伏饮之人则外感寒邪易引动伏饮引起肺气失宣咳嗽。从侧面也证明CVA病多有EOS异常表现的禀赋不足,免疫功能紊乱,内有伏饮之根据。《伤寒论》小青龙汤条下有“咳喘倚息不得卧,此方主之”,“治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主之”。“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其论述说明风寒外感引动伏饮是咳嗽的主因,北方秋冬多气候严寒,禀赋不足易感风寒引起咳嗽(CVA)。笔者应用小青龙汤,其方中细辛配麻黄散寒解表,且入少阴肾经,温化伏饮宿痰,合五味则辛散有收,收不敛邪、散不伤正,止咳平喘,半夏、生姜温润降逆,化痰涤饮。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医程国彭的《医学心悟》,虽方只七味,药味简单,原为外感风寒咳嗽宣肺后而咳仍不止,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两方合用,效果显著。笔者注意到CVA如咳嗽日久,必易寒郁化火、伤津致燥,久咳不止,风寒挟燥。而以小青龙汤去桂枝、半夏合《温病条辩》桑杏汤随证加减。也药虽只七味,但轻宣润燥止咳化痰之力卓,酌加富含蚓激酶等生物活性成份的地龙活血化瘀、止咳平喘,蝉衣富含甲壳素抗炎,并能稳定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过敏介质(如组胺等)释放,抑制变态反应及气道受损程度,从而减缓气道高反应性,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起到镇咳平喘作用[6]。解痉止咳,且能对抗麻黄量大引起的“瞑眩”,两方合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桑杏汤凉润化燥止咳,使风寒去而燥邪除,咳平痰消饮除而诸证自愈。
笔者体会:CVA的中医辨证施治应充分注意发病时令、节气以及患者禀赋特点,认真区分风寒袭肺、肺气不宣、引动宿饮,以及久咳肺阴不足风寒挟燥之咳嗽。分别予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以及外散风寒,润燥止咳化痰之方剂外,尚需紧扣变异性哮喘咳嗽的体征及定义,选择“能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止咳平喘之中药”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7]。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赵学理为中医副主任医师、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