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苏礼:历代名医医案选读(1~2)

苏礼:历代名医医案选读(1~2)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1-01-09

 

1.岐伯治脾瘅案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素·奇病论》

【评析】这段文字的译文是:黄帝问:有个患者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是脾胃之气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因为饮食入口,储藏在胃中,经脾把胃中的精气向外布散,现在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精气不能布散,所以令人口中发甜。这是过食肥甘厚味所致。这个患者一定是经常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肥厚的食物可以使人产生内热;甘美的食物可以使人上焦气机郁满而热气上溢,日久伤阴,就会转化为消渴病。治疗方法是用佩兰一类药物芳香化湿,以驱除郁积的邪热之气。

上述一段文字,虽属黄帝与岐伯问答过程,但有医者(岐伯),有患者(即文中说的“此人”),还包括了症状、病因、病机、诊断、治法和治疗经过,应当看作一首比较完备的早期医案,至少也是具有医案性质的医论。《内经》中此类记载不少,一方面反映了《内经》的理论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可证“医案源自灵素”之说不谬。

岐伯是黄帝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岐下(今陕西岐山)人。岐伯师承上古名医僦贷季,在本草药性、针灸按摩、脏腑经络等医学理论的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许多重要论述,都是以黄帝提问、岐伯回答的题材写成。“医之始,本岐黄”之说,即源于此。

 

2.扁鹊治尸厥案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厥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馋石挢引,案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神。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评析】  从严格意义上看,这段文字只是医事活动的记载,而并非真正的医案。但其中记载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预后疗效,却早已具备了一首成熟医案的基本要素。从中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医学对“尸厥”一类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案中所述,扁鹊通过详细的问诊以及通过其他医生所进行的闻诊和触诊,首先做出了患者是“尸厥”证的明确诊断,随后又采取针砭、熨法外治,“八减之剂”内服等治疗方法,终于使已昏迷半日之久的虢国太子恢复了健康。更为可贵的是,当扁鹳救活虢太子的事迹传遍六国,天下人都认为他能够起死回生时,而扁鹊自己却说:不是我能够起死回生,而是病人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把他的病治好罢了。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扁鹊姓秦氏,名越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以其高超的诊断艺术和治疗手段,被称之为中华医神。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