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想或称“中和观”源于《中庸》,是儒家学说思想理论的核心。《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即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张以文《四书全译》注译:“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时,可称作中,发出来而又都符合礼仪分寸,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的共同大道,如果做中与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界万物就发育生长了”。这就是说“中和”是世界万物生长发育的最佳理想状态。这种 “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就此简述如下,错误之处恳请指正。
一,在生理学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之生,来自父母的先天因素称之“两精”。《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此处之“神”指人的生命。人体生命活动及其成长衰老变化.仍秉阴阳之气而运动变化,既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在这相互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在这复杂的生理活 动中, 保持动态平衡是首要条件。 消而不致于衰,长而不至于亢。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 才能维持 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经》谓之“阴平阳秘”或“阴阳平匀”即“中和”状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即阴阳之气协调,阴气和平,阳气固宻,一切生理活动正常,生命正常,身体健康。
二,在病理学方面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阴平阳秘”恒动有序的节律变化,保持相对平衡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即“中和”状态遭到破坏,出现为阴阳失衡、阴阳失和,所谓“ 阴阳乖戾, 疾病乃起” 即“失中为病”。
1,阴阳: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阳病”。临床出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阴阳为“八纲”中的总纲。以阳证统帅表证、实证、热证,以阴证统帅里证、虚证、寒证。阴阳若用在具体辩证上,如身热喜凉,面红舌赤,烦渴多言,溲赤便干,脉浮洪数等属阳证;如身寒喜温,面白舌淡,静而少言,尿白便稀,脉沉迟细等属阴证。表里是代表病位的内外及病候的深浅。寒热以反映病情的性质。虚实以辨别体质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内经》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篇》曰: “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如现显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舌淡脉虚等为阳虚则外寒;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为阴虚内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总属 阴阳偏衰正气不足, 邪气亦不盛, 邪正交争不十分剧烈, 疾病性质为虚证, 此为阴阳的不及。还有,当阴阳消长突破了正常的平衡关系时, 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所谓物极必反的变化。
2,五行:中医学把五脏之间的关系,运用五行学说来比喻说明,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因木性条达,性喜疏泄,春季生发,以此特性比作人体的肝,如抑郁伤肝,盛怒伤肝,木郁生火等病理变化等。余此类推。再如,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五脏疾病的变化关系。如土能生金,脾属土,肺属金,脾就为肺之母,这种相生在病理上为“母病及子”,在治上,有“实则泻子”,“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又如五行相克,木能克土,可致脾虚,在治疗上,有“抑木培土”或“补脾抑肝”的法则。又有一种情况脾土不足,肾水反来侮之,称为“反克”,治以“补土制水”的治则。
用阴阳以说明病理现象的两个方面,而用五行进一步分析五脏(腑)之间复杂病理变化关系,论阴阳必须推及五行,言五行不能脱离阴阳,因此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在病因学方面
人身健康是“中和”的状态,若果遭到损害,就会产生疾病,故称“失中为病”。《素问·经脉别论》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用”即超过正常适度,主要表现在,饮食失节、情志过激、劳逸失度等方面。
1、饮食不节: (1)食之过量,则成食滞食积,消化不良。《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抱朴子》曰:“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2)过食生冷,恣意冰镇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胃脘冷痛,呕吐泻痢;(3)过食辛温燥热,可使肠胃积热,灼伤胃阴,出现液亏肠燥便秘,脘腹胀满等症。(4)过食五味:《医便.饮食论》曰:“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则损寿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伤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若过食甘肥厚味,易于化生热、生湿、生痰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现代多种疾病如肥胖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痛风病、肿瘤等疾病与此有关联。《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至今天仍然有指导作用。应以饮食宜五谷五味兼备,才能使人体获得全面所需营养。
2,七情太过 :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过激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自体的耐受限度,使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如《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口问》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不难看出,七情致病,多由七情“太过”所造成。大怒大喜之而突发中风、吐血等急重危症不为罕见。
3,劳累过度 : 包括体力、脑力劳动用力过大、时间持久,所谓“超强劳动”。随着现代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力加大,争先恐后心争强,因过劳致虚而使疾病发生。正如《内经》所云“生病起于过用”“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4,过于安逸: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畅通,《灵枢·痈疽》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过度安逸,可致气血不畅,筋骨不利,肌肉无力,神情木然,反应迟钝。如睡卧太久,会觉头部困重,昏昏如醉,久卧病榻,会使肌肉痿弱,肢体不用。《素问·宣明五气》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便是过于安逸致病的例证。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