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著名的学术流派﹑着重论述脾胃对机体生 理、病理上的重要作用。相互为表里的脏腑如肺与大肠、心与小肠、 肝与胆、肾与膀胱等 . 在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方面 , 均不若脾与胃之息息相关 , 因而 历来只有自成系统的脾胃学说。
中医悠久的历史表明 , 医源于《易》而脾胃学说尤其渊源于《易》。
经考殷易《归藏》属《坤乾》阴阳之书 , 其六十四卦以“坤”为首 , 象万物莫不归藏于地之意。《易》有“坤”卦象地象阴 , 脾胃属土象“坤”。《易道》谓太极即两仪 , 两仪即太极 , 两仪生四象 , 则成八卦 , 太阴即“坤”, 中医称脾为太阴 , 三阴坤土 , 完全源于《易》,而三阴正是由三个阴爻合而成“坤”, 所以中医脾土说是肇基于坤地的。受《易》的启示 , 脾胃生理活力犹如“坤”德 , 病理机制多从《易》变 , 治疗要旨平衡阴阳 , 中医的基础理论经典《内经》则从理论上接受《易》理。《素问·太阳阳明论》曰 :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 土者 , 生万物而法天地 ,脾胃病的病理机制 , 多以《易》之阴阳“变易”议为说理指南。在《易》、《内经》脾胃理论的引导下 , 东汉医家张仲景创立了脾胃外感疾病的辨证纲领。他论及广义伤寒 , 其中外邪传入阳明经 , 即胃与大肠后 , 热与燥合于胃中,消烁津液,则成“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 如脾湿外邪侵入伤脾阳 , 则成“太阴之为病 , 腹满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即成太阴脾虚寒证。针对脾胃受外邪所伤的病情 ,仲景师创制了阳明经证的白虎汤、腑证的诸承气汤和太阳脾胃虚寒的四逆汤之类 , 解决了外邪伤及脾胃的疾病辨治。
脾胃理论至金元时期 , 李东垣集其大成 , 开创了脾胃多发的内伤疾病的新天地。在《内外伤辨惑论》中 , 对饮食劳倦内伤之病论断甚详。他指出 : 外感风寒、六淫之邪 , 主要伤形,为有余之病 . 而劳役所伤 ,饮食失节 , 主要伤气 , 为元气不足之病。因此 , 外感病变 , 皆初为伤寒 ,传为热中。内伤之病 , 却初为热中 , 末伤寒中。如其脾胃有伤 , 则中气不足 , 化源不资,六腑阳气匮乏 , 而不能卫护其外 , 便易伤风寒之邪 ,而脾胃有伤 , 则荣气又易下陷 , 清气不能上升 , 荣卫失守 , 复有劳役过度 , 饮食失节 , 则内伤之病大作。并提出甘温益气升阳的独特治法 , 发展了脾胃治法理论。后东垣又著《脾胃论》把脾胃理论上升为脾胃学说 , 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脾胃论》是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之集成 , 它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盛则元气充足 . 虽有贼邪﹐弗能伤害 , 假如胃气已伤 , 则五乱互作。先生主张补脾胃、升阳气、并形成一整套理法方药 , 渐发展为独特的学术流派 , 即后人所称的“补土派”。
脾胃学说发展到清代 , 温病学派叶天士又对脾胃病的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东垣脾胃补气升阳的基础上 , 提出了补脾气阴他在东垣详于治脾的基础上 , 精于治胃阴虚 . 从而补充发展了脾胃学说。《临证指南医案》中 , 说 :“纳食主胃 , 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 , 胃宜降则和。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 以脾喜刚燥 , 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 , 其治在胃 , 东垣大升阳气 , 其治在脾。”从以上寥寥数语中 , 可见他对脾胃的不同生理功能、病理机制、治疗原则 , 都有精辟的阐发。在治疗胃阴虚方面 , 叶氏创出胃阴虚三法 , 对后世温病及内伤杂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根据临床需要设立胃阴虚、脾阴虚、脾阳虚的不同治法,并处处注意通法通药的运用 , 发展和补充了脾胃学
说的内容。
总之,脾胃学说理论源于《易经》, 总于《内经》,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病中的实证即外感引发的脾胃疾病 , 李东垣着重于脾胃阳 ( 气 ) 虚证 , 开创了内伤脾胃疾病的新天地 , 并著《脾胃论》集脾胃理论之大成 , 使脾胃理论发展为独特的学说体系 , 叶天士则着重于脾胃阴虚证 , 补充发展了脾胃学说的不足。以上有代表性的脾胃病理论的历代医家的脾胃病治法经验组成的脾胃学说 , 是中医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