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历革沿
古方升降散虽籍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但非杨氏所创,杨氏在《伤寒瘟疫条辨》中明确记述:“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余更其名曰升降散”。
杨栗山(1705—1795),名璿,字玉衡,号栗山,清代乾隆年间名医,著有《伤寒瘟疫条辨》(又称《寒温条辨》)。书中刊有古方升降散(详见于后)。杨氏在《伤寒瘟疫条辨》中提到古方升降散,在《二分晰义》中”改分两、变服法,名为赔赈散…以当随赈济而陪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二分晰义》,为清代雍正时人陈良佐所著,内载”专为治每年春分后至分秋前而发病“热疫”设的“赔赈散”。在药物的组成上与升散相同,只是在用量、用法上有些不同。对热疫证描述详尽,同时施于治疗方药等。如原文所示“以上三十六般症状,皆热疫也,均宜以陪赈散服之。若但减其热而 热犹未净,可再服此药。倘热已尽除,此药不可服矣。如病已初愈,即 任意饱食及不戒房劳,或贪食荤腥,并因事恼怒而其病必复发,切宜谨慎。”至后升降散仅见于《伤暑全书》一书,书中记载升降散,除服散剂外,并用蜂蜜制成丸剂,名太极丸,性稍缓。至后《东医宝鉴》(1613年刊行),可见相关内容。如该书杂病篇载有“僵黄丸(白僵蚕、大黄)”,主治大头病及喉闭。书中注明本方别名为内府仙方。经查“内府仙方”,见于《万病回春.瘟疫门》。此书为明万历龚廷贤所撰,成书于1587年,所载”内府仙方”,其组成与升降散相同,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清代医家杨栗山推崇运用古方升降散“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而活人无数,以该方为总方而著《伤寒瘟疫条辨》,从而使古方升降散广为后世医家所知,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等均对该方倚重有加,当代国医大师路志正等对该方也多有心得。
二,组成方解:
升降散组成为僵蚕,味咸,辛,平,微温,无毒。入心、肝、脾、肺,胃经。辛平气轻且浮而升阳,出以从化.具清热解郁,活络通经,驱风开痹,化痰散结、解毒定惊之功为君;蝉蜕,咸甘,寒,无毒。气轻平,入肝、脾、肺三经。性寒气轻擅于宣肺开窍、散热透疹.定惊解疼为臣;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辛苦而温有辛散、苦泄、温通之能.行升出之机,具有行气、散瘀、祛痰伐恶.破血通络之功为佐;大黄: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气味俱厚,沉而降,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苦,具有泻热通便功效, 解毒消痈 行瘀通经,清热除湿之功为使。
《伤寒瘟疫条辨》论此方义颇感透彻有趣味,为之摘彔: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得秋分之金气而自衰,故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高之上,自感风露而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也。蜕者,为清虚之品极,欲使人退去其痛,亦如蝉之脱然无恙也。亦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姜黄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故为使。……盖蚕食而不饮,有大便无小便,以清化而升阳;蝉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宜。所谓天有覆物之功,人有代覆之能,其洵然哉。”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酒引蜜导、炼蜜姜汁等的制服法不同,但自《万病回春》至《伤寒瘟疫条辨》,其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的制方却都一致。
现代药理表明: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物均对一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大黄药理作用广泛,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作用,对病原微生物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还有抗炎止血、降血脂血糖作用;姜黄中的姜黄素、姜黄酸钠、姜黄挥发油对大鼠和小鼠的急、慢性炎症具有抗炎作用。并可抗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等,因此姜黄对治疗皮肤病,如牛皮癣、皮肤感染及真菌感染可能有用。姜黄有抗炎、利胆、护肝、降血脂、抗血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镇静、解热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IV型变态反应及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明显抗过敏作用:僵蚕有抗惊厥、镇静、抗血凝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总之,升降散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解痉,利胆, 抗惊厥,调节免疫、抑制变态反应、解热 镇静、镇痛、抑菌等作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抗惊厥,催眠, 提高机体耐受不良损害的能力等作用。另外尚具有升压、降压、止泻、通便等双向调节作用。
三,临床应用
功效:升清降浊,畅达气机,散风清热,行气活血。
主治:表里三焦大热有非常好的疗效,经常用于治疗头面部出现红肿、咽喉肿痛以及出现上吐下泻,呕吐如血液,还有腹痛,腹痛的时候肚子有雷鸣般的响声;然后腰痛欲折,大便火泄,小便淋沥等都是升降散的治疗方向。
现代临床中的运用相当普遍,多见用于”表里三焦大热”的温热火郁证,以三焦火郁、气机失畅为病机特点众多病证均可以古方升降散为基础而经辩证施治得效,内、外、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科使用该方辨证加减而获较效的有关文献报道综合如下:
合合银翘散加减治风热咳喘,如气管炎、肺炎;
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痰热壅肺,如重症肺炎;
合止嗽散治伤风,风热咳嗽、吐痰:
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眩晕;
合羚角钩藤汤治阴虚阳亢,升降失常之头痛、高血压;
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衰竭;
合四妙勇安汤治疗面部痤疮;加山栀子、白芷、皂角刺、浙贝母、连翘等治疗痤疮;加枇杷叶、桑白皮治疗肺胃积热之痤疮;
合犀角地黄汤治血分郁热、风邪袭表之荨麻疹;加赤芍、当归、茯苓、金银花、杏仁、瓜蒌、枳壳、生地治火郁内闭之荨麻疹;加荆芥、防风、枳实、大青叶等腑气不通、里热外越的荨麻疹;加荆芥穗、蛇蜕、水牛角、赤芍、丹皮、防风、玄参血分伏热、复感风邪的荨麻疹;加荆芥、防风、生甘草,生石膏、知母、连翘治疗风热型荨麻疹。
合犀角地黄汤加连翘、荆芥、防风治过敏性紫癜
合保和散及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小儿积滞;
合保和散及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小儿积滞;
加山栀子、白芷、皂角刺、浙贝母、连翘等治疗痤疮;
加决明子、泽泻、绞股蓝等,治疗高脂血症;;
加连翘、二花、牛蒡子、射干、玄参、桔梗、玉蝴蝶治急慢性咽喉炎;
加三七、金银花、大青叶、黄芪、大枣等,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性少性紫癜;
四,病例:
杨某,女,50岁,干部。2022年7月15日门诊。病史:咽喉部每遇感受风寒咽喉部出现疼痛,干咳,甚则发热、声哑,每年春秋易已10多年。此次发病约月余,经用抗生素(头孢类)7天发热愈,但咽痛月余不除。体征:咽红,扁桃体已摘除,咽部散在如录豆大扁平状结节。舌苔白、脉沉弦。诊断:喉痹(慢性咽喉炎)。治宜升清降浊,散风渍热,行气散结。处方:桔梗12克,玄参12克,僵蚕8克,蝉退12克,姜黄12克,大黄8克,山豆根10克,射干10克,威灵仙12克,麦冬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木蝴蝶12克,甘草6克。6付,水煎服。药尽病愈,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方以升降散合桔梗汤加味。用升降散主治咽痹喉痛,声哑。咽喉为气机升降之要道,升清降浊,畅达气机,散风清热,行气活血。桔梗汤为《伤寒论》方,药仅二味又称甘桔汤。宣肺利咽,清热解毒为治咽喉炎病的基础方。加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咽喉肿痛,如痰核、瘿病等。牛蒡子性寒味苦,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的作用,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山豆根苦寒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主治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用法用量3~6g。射干苦寒,清热解毒、消痰利咽。木糊碟性味甘凉,利咽润肺,疏肝和胃。治咽痛喉痹,声音嘶哑,咳嗽,肝胃气痛。麦冬甘寒清心润燥。威灵仙味辛咸性温,通经散结,祛风湿痺痛,消骨鲠骨刺喉疾。甘草生用泻火,调和诸药。全方共凑上清降浊,散风清热,疏畅气机,活血散结,喉痹结散,药进病除,使有豁然开朗之感。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