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钦国:借助中医药博物馆 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将中医药这块民族瑰宝擦亮?如何更好地将这把“钥匙”传授给下一代?笔者以为,中医药博物馆可以承担这一重任,可以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更好地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
因工作需要,笔者参与了山东宏济堂博物馆的建设、运营,该馆建馆之初即定位于公益性,承载中医药重要文物收藏、优秀技艺展示和文化传承弘扬功能,免费对外开放,专业人员讲解,甫一建成即被列为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实践基地、山东大学留学生中国文化交流基地等。根据几年的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借助中医药博物馆在大中小学生中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用好名人名物效应。宏济堂系成立于1907年的首批中华老字号,其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宏济堂博物馆”由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题写。2014年7月,先生专为宏济堂题写“杏林仁术继炎黄大道惠及千秋万代,乐胤善门建宏济嘉堂恩加四海九州”的对联加以勉励,并题写《宏济堂阿胶百年题记》,这些墨宝都被精心收藏在该馆。博物馆还藏有清中期全套《本草纲目》、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优等金牌原件等重要文物,这些往往是大学生们关注研究的重点,每年都有大学生围绕宏济堂相关专题撰写毕业论文,以另一种形式深入研究和传承齐鲁大地的中医药文化。
讲好现有文物故事。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宣传教育、文化传播。宏济堂博物馆一楼地面系用纯铜打造的百草图,每块铜砖上的图形均为药用植物,共300余块,井然有序。博物馆每年都有数万名中小学生前来游学参观,不少学生看到脚下的金银花、薄荷、菊花等常见植物,常常恍然大悟:“噢,原来这些植物还是药材啊!”一下就拉近了距离。一楼大厅中间是中医药奠基者神农氏的雕像,四周是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叶天士、孙思邈和李时珍知名医家雕塑。顶部则是药用动物百兽图,有相当部分已成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如麝、虎等,参观者会在这里了解到“人工麝香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几十年的艰辛研发过程。
多种形式相互补充。小学生多半好动,一般不太可能在一个地方待太长时间,在博物馆对中医药有一定了解后,就会被带到室外的中医药文化墙进行知识拓展。中医药文化墙长456米,详细介绍了从神农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健康养生理念、历代名医贡献事迹、古籍经典及其意义等,学生们一边听讲解一边讨论,与博物馆的所学所见相互补充。随后,研学者们会到中医药广场了解“五行”“五味”。对五味(甘、咸、苦、酸、辛)中的每一味相对应的中药材进行讲解,比如五味之“甘”则选取蝉蜕、甘草、葛根、枸杞、阿胶等,代表药材为阿胶。五味之“咸”则选蛤蚧、羚羊角、穿山甲、牡蛎、地龙,代表药材为地龙等。
植物园里互动参与。中药植物园里种植了几十种常见的药食同源的植物,可根据四时不同节气采摘收取,研学者深入其间辨别识别,交流其入药部位、药性疗效、功能主治等,听取工作人员对道地药材种植、采摘、炮制、加工的讲解,中药材就以这种方式生动地展现在参观者的视野中。此时,再回到博物馆与地上的药材图像进行对比,认知程度就进一步加深了。为了调动研学者参与的积极性,工作人员会根据研学者的年龄及知识背景,举办一些知识问答或游戏活动,大家参与度往往很高,成效很好。
提供针对性服务。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种传统技艺。基于此,博物馆会根据研学单位的要求,请一些老工人、老师傅现场进行手工泛丸等传统技艺展示,与大学生交流进行活态讲解传承;或请研学者参与山楂丸等的制作,包括传统挂蜡技艺等。或根据车间实际生产情况,在确保健康卫生的情况下,通过参观走廊观看现代药材炮制及中成药自动化生产过程,加深直观了解。总之,传统博物馆参观多以观和听为主,而宏济堂博物馆则可听、可看、可感、可触,既有静态展示也有动态表演,互动性增强了,参与度加深了,自然受到研学者的欢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这对各地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价值体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并不局限于中医药博物馆一种形式,但每一种方式都应发挥现有存量资源的优势,合理发挥软硬件的支撑作用,才能真正把中医药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