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唐宋时期中风的认识和治疗
唐代名医孙思邈、王焘等,对中风的论治十分详细准确,给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方法和思路,挖掘和继承唐宋以前的中风论治思路和方法,对当前的中风的辨证认识和临床治疗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王焘《外台秘要方》 对中风和分型辨证治疗十分详实,可靠,语言质朴,直接议病,切中要害,不尚空言,读来古风晤面,似同当今秦地风格。
在《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列五脏中风灸法,参脉诊,并列,桂枝汤,桂枝汤加葛根,麻黄汤等证方,且列疗中风入腹证素有内邪方茯苓汤方 ;特别是录《千金翼》中风论:“风为百病之长,深为可忧,故避风如避矢。是以御风邪以汤药。。。。。灸为其重要。所以学者不得专侍于针和汤药等,望病毕瘥,既若不灸,安能拔本塞源?。。。。。。。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壮如苍耳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此医之大术。
又论:初得风,四肢不收,心神昏愦,眼不识人,言不出口。凡中风多由热起,服药当须慎酒。。。可瘥。得患即服竹沥汤。
孙真人立足中风先灸要穴扶正气,再进鲜汁三药化热,有效后再热药麻黄,附子,防风开玄府外走上散邪,寒药清里热之邪分黄芩肝胆肺热,石膏脾胃脏腑热,羚羊角心肾上下脏腑热,尤其用杏仁开肺气助白芍平肝柔肝合人参上下灌注气血,又佐川芎行于上下四末气血畅通,又妙用生葛乳汁竹子沥滋阴液,防温药耗阴液!可谓丝丝相扣!步步辨证论治。
可见王焘与孙真人对中风辨治的思路基本一致,对头部引经药羌活,开玄散邪重用生姜五两散于四末温通经络,以助 麻黄 桂心 附子温通散寒开郁,气血通畅,不留邪于里。
宋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中风有中脏中腑之说,中腑者宜下,中脏者宜汗。。。。初证已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而少有不愈者。
若中脏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故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
续命汤由麻黄、防风、川芎、防己、附子、人参等组成,方中麻黄,附子,防风开玄府外走上散邪,寒药清里热之邪,分黄芩肝胆肺热,石膏脾胃脏腑热,羚羊角心肾上下脏腑热,尤其用杏仁开肺气,助白芍平肝柔肝,合人参上下灌注气血,又佐川芎行于上下四末使气血畅通,可谓丝丝相扣。
三化汤组成:厚朴、大黄、枳实、羌活。何以三化?后有《病机机要》解曰:三者;风 ,滞,痰也。化:变化以消散之也。方用羌活化风,厚朴、大黄以化滞,枳实以化痰,故曰三化。
老年人患中风,腑不通浊气上逆,积滞,清阳不能濡养上窍,浊阴不能走下窍,久之五脏不和,七窍不通,六腑留结为虚而外邪乘之,阴阳俱感,邪乃得往也!故外开玄府续命汤散邪,内降浊邪三化汤为枢,内外邪尽再进愈风汤,以期转危为安!
现代医者治中风,不依此规矩,妄用寒凉液体九闭经络,寒寒之弊,留邪于内,半生半死乎!更见眩晕倒侧,偏枯,痱病三证,更不知六合汤治眩晕倒侧,天麻半夏汤治风痰内作眩晕;疏风汤亦治偏枯;亦不治痱病是四肢不收,身无痛,先投八味顺气散,次用中风药。
结语:唐宋医家治疗中风,以风邪入里深浅不同,以开玄府散邪为主,里外皆除的思想,代表处方是孙思邈小续命汤和刘完素三化汤,愈风汤等为主,紧扣病机,圆机活法。笔者呼吁重视唐宋以前中医经典古籍中风论治的学术继承,拓宽中风临床辨证论治思路,力求达到“内外不留邪”,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本文作者为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通讯研究员)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