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岐黄论坛 > 中医论坛 > 郑怀林:“岐黄”文化的医史人类学语义诠释

郑怀林:“岐黄”文化的医史人类学语义诠释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2020-01-15

 “岐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活态医药文明。其医史悠久,博大精深,济世活人,惠溥天下。下面就笔者多年来用医药卫生人类学研究“岐黄”文化的有关情况,述其梗概,仅供参考。

“岐黄”作为一个由岐伯和黄帝两人的名字组合而成的新名词,既有其自身的信息元本义和知识体词义,又有其语意学意义。“岐黄”二字中的“歧”字通“岐”,或是“岐”的一种书体,原指以“岐山”、“岐水”为其姓的“岐伯”。对于“黄”字大概不会有异议。

1.“岐黄”为中华医祖
“医之始,本岐黄”(《医学三字经》)。故“医家以岐黄为祖”(《医灯续焰》)。相传生活在炎帝与黄帝二帝之际的岐伯,传承了远古的医药文化,为中华医药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被人们尊为医家之祖。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岐伯又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医学“天师”,故历来往往把岐伯与黄帝奉为中医之祖,并不断注入新的含义。
2.“岐黄”几成《黄帝内经》的代名词
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然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以岐伯医论为主,故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
3.“岐黄之学”即“中医学”的代称
相传黄帝常与岐伯等臣子在“明堂”谭论医道,广泛深入地探讨医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是岐伯所述。故后世人出于对岐伯的尊崇,遂将岐伯置于黄之前,称“岐黄之学”为中医学。
4.“岐黄之术”,即中医学术或中医术
宋·窦材《扁鹊心书·序》、明·周慎斋《慎斋医案遗书》皆有“岐黄正派”之说。[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方论》和清·雷丰的《时病论》中都有关于“岐黄术”的论述。
5.“岐黄之道”即中医之道
中国传统医道的基本思想,概可导源于岐黄时代。明·赵献可《医贯》有“岐黄之道”的论述。由于岐黄医论深受“道”的思想影响,于是有人认为“岐黄”具有“道医”的某些特色,但决不等同于“道教医学”。但确切地说“岐黄”所代表的是一种“医道”,而不仅仅是“道医”。 
6.“岐黄家”指从医的中医大夫、中医学家
明·吴尚默《丹溪手镜·序》和清·何梦瑶《医碥·自序》中对于当时的医生皆有“岐黄家”的称谓。
7.“岐黄书”也泛指中医书籍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饶兆熊序》说:“程君钟龄,……间取岐黄书,……不从门面语掩饰时人之耳目。”
8.“岐黄业”指中医行业
清·汪昂《医方集解·凡例》有“业岐黄”,清·钱谦益《送张老还溧阳》有“攻岐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紫花和尚》有“精岐黄”,都用“岐黄”来盖称中医学业和中医事业。
9.明清早期传入中国的西医,甚至也有人用“岐黄”来称谓

由于“岐黄”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所以当西医最早传进来的时候,甚至也曾用“岐黄”二字来称谓。
由此可见,“岐黄”一词[1]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医药文明韵意,展示着“生命之树长青”的永恒风彩。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