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经验传承 > 饶振杨:传承中医 以传道为重(一)

饶振杨:传承中医 以传道为重(一)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1-07-16

数千年来一直青春焕发的健康中医,在近代突然枯“病”,总体素质越来越衰,乃至一蹶不振。名副其实的真中医早已青黄不接。

什么是真中医?

国医大师干祖望先生提出真中医四个条件:1、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医古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但我们还要辩证地吸收其精髓作为圭臬……2、一丝不苟地踏在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清国手、近代名医的道路上,继承、发展、创新,进行临床教学及科研……3、运用五诊(望闻问切查)十纲(表里寒热虚实标本体用)来辩证论治……4、凡针灸、导引、推拿、外用药、外治法及传统的各种理疗,必须以辩证论治作指导……”。符合这四个条件,才能说是“中医执业”。干老还特别强调说“中医的优点就是‘天人合一’观点,把人身器官用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统一起来;把人和周围环境用天文、地理、时令统一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治证不是治病……(参见《干祖望医书三种·辟邪篇》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干老所说的“真中医”就是传统中医。由于种种社会原因,这种医学逐渐失传了。中国传统医学是宇宙生命学,以人体生命健康为宗旨,它包括“医术”和“医道”两个层面。中医传承数千年不衰,其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就是“传道”。在医史长河中,历代医家“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志向“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夙愿意为百姓减少疾苦的精神操守,就是医道。医道至重,医术紧随其后

在数十年的医务生涯中,我体悟到:过去许多传统中医大家,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磨一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体现出高尚的职业德、虔诚的普渡众生心肠,以及灵活巧妙的医疗实践智慧。是数千年来前传后教的一种信仰、一种规律——“道”。这个道,包括学医之道、行医之道、诊病之道和治病之道。

 

(一)学医之道:先学做人

“先学做人,再学治病” 我们先辈师父的遣训过去拜师学医,首先要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树立起做人的道德准则。《弟子规》围绕“孝悌仁爱”的主导思想进行言行规范,将内修灵魂、笃志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学子的心灵之中,以此作为入门学的基础。先师常说:“是人不是人,不得入医门”。就是说,道德素质考验不上的人,师父是不会收你入门的;反之,道德素质良好、忠实虔诚、埋头肯干的人,即使没有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师父也会收入门内。宋•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说“教学之法,本于人性,摩揉迁革,使趋于善”传教,也同此意。入门以后,还是以自己修心养性为主,师父把拜师学医誉为“修佛学道”,每天教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让你自己去领会……

 

在民间,把拜师入门的仪规与“入教”相提并论,师父说“拜师门”就是“入医教”,“学医”等于“修行”。具体从挑水砍柴干杂务、刻苦耐劳磨心性开始,直到你虚心静性、敬老爱幼、真诚孝顺,俗曰倒下五行了,师父才教你背诵医学书的“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汤头歌诀》、《频湖脉学》等,开始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后就智商高低、能量大小的区别了

若你背诵功夫不强,文化功底上升缓慢,只要你诚实干,有孝敬仁爱之心,师父就会引你突击学习某一专长技艺,作为“对己糊口,对人解危”的一技之长,可以走江湖,济贫困,但不能轻易告诉别人,以免被夺去“饭碗”。倘若你聪颖的天赋和好学的兴趣,轻松记忆而有余力,师父会高兴地引你更上一层楼,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儒圣易经》、《医圣伤寒论》以及星相、命理等等传统医学专著。如此这般,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可以成为一个全能的雅堂先生,传道济众。

这是过去中医的教育传承。在医史文献中,国宝级医学大家的教育传承,也有类似的记载。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桓先师欲传道,曾叹曰:好徒弟可遇不可求!后来经朋友介绍了洁身自好的罗知悌罗知悌求学时,他曾以不计得失的雅量倾囊相授,成为历史佳话(参见详述)在朱丹溪拜大名医罗知悌为师时,那更是“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据文献记载,正因为朱丹溪能通过“十往返不得通”、“蒙叱骂者五七次”、“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这样的考验大关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朱丹溪能集金、元四大家之大成,创立自己的学派,名列“古代十大名医”。

 

(二)行医之道:以德为本

过去学中医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只要求你为人讲道德,行医尽善心。最具有代表性、集大成的记载,如唐代民间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是给医人员立下的业准则,他完全是“自律”的内心信条,而不是“他查”的壁上制度,大概是这样:

 

1)对待病人,“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 普同一等……”;

2)对待同道,“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

3)对待工作,“省病问疾,致意深心;详查形候,纤毫无失;判处针药,不得参差;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功名”;“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按现代理解,“大医精诚”是中医药传承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医药行业的集中体现。单就名称上讲,大医精诚的“精”体现了医道精微,追求精湛艺术的情怀;“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虔诚于外。为医者必须牢固树立“大医精诚”的理念,践行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

一个合格的医生,面临需要解救的病人,而力不从心时,他会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直到找到解救的办法为快;现代面对“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时,他会心里难受,严厉自责,常常为救济一贫困患者,或超低费用治愈一疑难慢性病患者而自慰。“神医”(中医大家)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百姓中竖立起来的口碑。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