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师苏礼中医主任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杂病、疑难病的诊治,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方面,尤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兹举近期有关病例三则,并简述学习体会如下。
案一:刘某,女,47岁,患肝硬化17年,已行脾脏切除手术。2021年3 月,刘某突发大量呕血,经查门静脉血栓形成,局灶性脂肪肝,双肺下叶结节。经外院急救处理,出血基本控制。患者就诊时面色恍白 ,气短神疲,纳差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苏老师诊为肝血瘀阻,肝郁脾虚。方用柴胡、白芍、白术、党参、云苓、姜半夏、陈皮、黄芪、三七、炒麦芽、枳壳、灵芝、阿胶、白芨、砂仁、生姜,每日一剂,水煎服,10剂。服药后诸症平妥,未再出现呕血现象,继用疏肝健脾,化瘀和胃诸法调理半年左右,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病情稳定,工作、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案二、常某,乙肝病史多年,未曾治疗,平时腹胀、乏力,近一月腹胀、乏力加重,小便量少,5月29日去某医院检查,发现脾大,腹腔大量积液,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伴大量腹腔积液,曾抽排腹水2次同时配合输如白蛋白,症状稍有减轻。苏老师诊其脉沉细小弦,舌淡红苔薄白,辨证为臌胀(肝血瘀阻,水湿内停)。方用柴胡、黄芩、党参、姜半夏、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白术、车前子、泽兰、马鞭草、砂仁、葶苈子、大枣、甘草、生姜,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期间前所服西药利尿剂减半。两周后患者自觉症状显著减轻,腹腔积液基本消失,精气神均较前明显好转。
案三:康某,男57岁,患肝病10年,最近因胃胀、腹泻去医院检查,乙肝病毒定量是10*6,脾大,诊为肝硬化早期伴食道静脉曲张。苏老师诊其脉沉弦, 舌淡红略暗,苔薄白略腻,辨证为肝血瘀阻,肝胃失和,方用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砂仁、马鞭草、泽兰、黄连、木香、甘草、大枣,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周后患者胃胀、腹泻等症基本解除,继用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滋水涵木诸法,以善其后。
肝硬化是一种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病,是慢性肝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早期肝硬化不一定有明显症状,后期则往往出现脾大、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以及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脾脏肿大、 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过程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苏礼老师说,中医传统典籍中虽然没有肝硬化的病名,但其症候则散见于有关“积聚”、“臌胀”等病证的辨证论治之中,说明中医很早就在肝硬化一类疾病的认识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苏礼老师认为,现代医学所谓的肝功能代偿期,多属于中医“积聚”病的范畴;而现代医学所谓的肝功能失代偿期,则多可按中医“臌胀”病原则论治。临床上,积聚型肝硬化往往出现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证型,疏肝健脾、化瘀活血是其基本原则,柴芍六君子、柴胡舒肝散、膈下逐瘀汤可以随证选用;臌胀型肝硬化每常出现瘀血阻络、水湿内停等表现,化瘀通络、健脾活血利水当为论治大法,柴苓汤、禹功散、十枣汤等可酌情选用。肝硬化后期,临床每见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之象,滋肾清肝饮、桂附地黄汤等方,多为临床所习用。
在上述病例中,案一就诊时呕血虽暂时停止,但肝血瘀阻,肝郁脾虚之证仍在,再次发生出血的可能依然存在,故用柴芍六君子汤加黄芪、三七、白芨、阿胶等以健脾益气、化瘀止血,以图补土摄血;案二辨证为臌胀之肝血瘀阻,水湿内停,方以柴苓汤加泽兰、葶苈子、马鞭草等以化瘀利水。方中所用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味苦微寒,入肝脾二经,功擅活血利水,是苏礼老师治疗臌胀病的常用之药;案三为肝硬化早期伴食道静脉曲张,中医辨证为肝血瘀阻,肝胃失和,所用方中,小柴胡汤舒肝和胃,五苓散合砂仁、马鞭草、泽兰、黄连等以清热利湿,肝胃得和,湿热得清,故诸症得以缓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礼老师一再告诫我们,慢性肝病过程中一旦出现大量腹水或出血,均属于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情况,医者应当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必要时应收容住院,及时抢救,以免贻误病情。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