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王某,男,41岁,陕西铜川人,2021年7月31日来诊。自诉胸闷、气短两年。患者两年前曾在某石灰厂工作,之后渐渐出现胸闷、气短症状,曾在某医院求治,经胸片、CT血尿常规等检查,诊断为肺大泡症、肺炎、肺间质纤维化,采用抗菌素、激素等治疗,病情有所减轻,但未能痊愈。近两月来,胸闷、气短明显加重,以致无法正常工作,遂来诊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面色晦暗,呼吸迫促,动则气短,胸闷,上下楼梯感觉气不够用,偶有胸痛、咳嗽、咳痰不利,纳便尚可。舌红略暗,苔薄白略腻,脉弦滑。
诊断:喘证(痰热蕴肺、肺肾两虚)
治则:宣肺平喘、补益肺肾
处方:炙麻黄、射干、法半夏、细辛、生石膏、炙甘草、党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炙黄芪、大枣,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21年8月6日二诊:自诉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偶有咳嗽、咳痰不利,上下楼梯已不费力,患者自己感觉似乎回到了两年前未病之前的状态。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处方:炙麻黄、射干、法半夏、细辛、生石膏、炙甘草、党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炙黄芪、地龙、橘红、瓜蒌,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21年9月3日三诊,病情显著好转,本已恢复正常工作。一周前因加班劳累,复感胸闷、气短,气喘咳嗽,但程度没有以前严重,乏力不著,纳便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尺虚。
处方:紫苏子10克,炙麻黄6克,橘红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五味子10克,桑白皮10克,瓜蒌12克,枳壳12克,党参15克,蛤蚧一对,甘草6克。12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21年9月17日四诊:自觉病情基本痊愈,纳便调,精神状态如常,已恢复正常工作。诊之脉虚略滑,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生黄芪100克,炙麻黄60克,百合100克,熟地80克,麦冬80克,天冬80克,浙贝母100克,桔梗60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五味子60克,红参30克,蛤蚧2对,甘草60克。上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服1丸,每日3次。
据有关资料,肺大泡是指相邻两个肺泡壁被破坏,所形成的一个或几个更大的囊腔。对于临近胸膜的肺大泡,尤其是巨大的肺大泡,往往容易引起气胸,一般建议手术切除。
根据肺大泡症以呼吸迫促为主症的特点,此证当属于中医喘证的范畴。喘证分虚证与实证两类。实喘发病急骤,息高声粗,甚则张口抬肩;虚喘病势徐缓,呼多吸少,活动时加剧。中医认为,喘证与肺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脏功能正常且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呼吸吐纳、气体交换的过程。一旦由于六淫外感或七情劳损,以致痰热(湿)内蓄、肺肾亏虚,则易形成喘证。临床上,喘证需与哮证加以区别,喘证是一个临床症状,可以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之中,而哮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疾病,哮必兼喘,故名哮喘。常法治疗喘证,实喘多以温肺化痰,清热利湿,宣肺平喘为主;虚喘则以健脾益气、温肾纳气为大法。
本案患者罹病两年,呼吸迫粗、苔腻脉滑,又见动则气短、胸闷,当为虚实夹杂之证。所用方中,炙麻黄、射干、法半夏、细辛、生石膏宣肺、清热、平喘,炙甘草、党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炙黄芪、大枣健脾益气、补益肺肾。三诊因调养失当,病情有所反复,出现肺肾两虚,痰饮内蓄之象,改用苏子降气汤合人参蛤蚧汤加减。四诊其病大愈,其气尚虚,故用百合固金汤合人参蛤蚧丸加减,以善其后。
纵观全案,辨证精到,选方用药得宜,虚实同治,补泻兼施,进退有据;整个诊疗过程始终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并未受有关检查诊断的影响,故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案由西安岐黄济世国医馆王亚萍医师协助诊治、整理)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