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杨宗善:谈清代名医高上池论湿治湿

杨宗善:谈清代名医高上池论湿治湿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3-06-15


高上池(约1785-1850年)清代医家。江苏无锡人。父锦庭为嘉庆(1796-1820)年间名医。承其父业,尤以内外科为精。著有《医学问对》,王旭高为之作评注,周小农参订。《自序》中说“每临症喜窮究其所以然之故,不得质之古人,以寻极致之理,俾愜於心而后安。於是次儿斗机年长,欲与切磋斯道,用策学条对例,隨隨答,以得教学相长之益,名之曰《医学问对》”。包内科、温病、妇幼、杂病等,如溫热、痉病、湿温、湿病、燥病、疟疾、痢疾、中风、虚劳、喉痧、妇人、胎前、肺病等十三种病证。遵《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精义,作了精辟分析和回答愚阅后深感对临床和教学很有实用价值。兹就其中“湿病”一项浅谈于后,不妥之处,请敬指正:

一,湿之体质对辨湿证和论治湿的重要性

高氏设问,湿之体质,何物能详?回答曰:“尝读易曰,水流湿,湿之体质,水也。”表明湿与水是同类物质,俗话就是体内水湿过多过剩了。又说:“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为湿。”其人在天地之间,水湿适中,以藉生长,若过度尤其人之脾恶湿,就可得湿病。喻嘉言曰“有瘦人以湿为宝之论”。论湿之体质有实践指导意义,湿之体质易于与内湿外湿合邪,为解释湿邪的易感性及发病类型的特点提供了依据。其患者特征,体质偏胖,身觉沉重懒动,胸闷纳呆,脘腹胀滿,大便溏稀,皮肤光亮,易出湿疹。舌体胖有齿痕,脉沉滑细。”体质还包含阴阳寒热属性在内,湿病就有“阴证”、“阳证”之别,“寒湿”、“湿热”之分。

二,湿邪浸入身体途径

1、中湿:尤在泾曰:“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士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浸于外,外内合邪”而病”。或遭受山泽阴雨浸袭,脾土受邪;

2、风湿:汗出受风,湿郁腠理其人身痛,恶风,不欲去衣,肢节疼痛,脉浮等

3、伤湿:水湿内蕴,肺气虚不能宣化,脾虚不能散津,或酒家伤中,脾胃受损,运化失常。

三,湿病分三焦论治

高氏首先说了湿病总治法。他说:“仲景论湿十余条,其出方有四:”桂枝附子汤、桂枝白木汤、麻黄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以治风寒湿证,若湿留于关节成湿痺者,合五苓散以利小便其效更彰。李东垣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若湿邪郁久化热,出现黄疸其色鲜明如橘色者属于湿热,若兼有表证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甚则梔子柏皮汤、茵陈蒿汤;若胸中有热,渴欲饮水者,用泻心汤,此皆为湿热证。其次因病湿病之部位、病机不同,辩治应分三焦论治。

1、湿在上焦,高氏曰:“湿犯上焦,气不化水反克火,肺病心亦病,救上焦者,以开肺气救心阳为主。”只谈病机,未及方药。其文接着曰:“金匮中暍,身热疼痛,脉微弱,此为夏月伤冷水,水伤皮中所致,用瓜蒂汤吐之”。但《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十九节:“温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一般注家,都认为瓜蒂散一味吹入鼻中,是否待考。若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白滑,不欬,经络拘朿,桂术姜附汤主之,此因湿郁于肺所致。

2、湿在中焦,脾胃土最恶湿,治法不外开溝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坊的治则。若伤胃阴则口渴不饥,潮热得食加,复胃阴者,莫若用甘酸化阴法,用麦冬、麻仁、白芍、首乌、乌梅、知母等。若伤胃阳者,呕吐不食,膈胀胸痛,渴不欲飲,味酸变浊,,人参泻心汤(人参、黄连、枳实、干姜、生姜、牡蛎)加减。若湿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用半苓汤(半夏、茯苓、川连、厚朴、通草).以吸阴土之湿;若腹胀溺涩,便溏似滯者,用四苓汤加厚补、陈皮;若湿困脾阳、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舌蹇语重者,用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汤。若中焦痞滞者,用草果茵陈汤,甚则面黄肢冷阳虚者,与茵陈四逆汤同服;若舌灰脉迟、不食不寐者用椒附白通汤,以上皆治脾阳虚也。若脾阴为湿伤者,舌先灰滑,后反苔燥,大便坚结,治以黄连、黄芩、白芍、枳实、半夏等。以上皆属治中焦湿病之大概。

3.湿在下焦,系湿邪水流伤及肝肾所致。高氏曰:“邪水胜一分,正水亏一分。”若足踝出现水肿者治以鹿附汤(鹿茸、附子、草果、兔絲子、茯苓);若脾败及肾者,用安肾汤(鹿茸、胡芦巴、补骨脂、韭子、大茴香、附子、茅术、茯苓、兔絲子)以釜底增薪;若日久痿弱不振,肢体麻痹,治用术附姜苓汤(白术、附子、干姜、茯苓);若痔疮便血者,先便后血,用黄土汤(灶心士、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甘草)。要知肾之真水,生于一阳,要治肾之湿,1要护肾阳,火能生土以化湿;2从下治以泄膀胱之积水,以安肾中之真阳;3从上治以升脾阳,后天养先天,使真阳不衰。治厥阴之湿,要复兴风木之特性疏泄功能,万物舒畅条达,欣欣向荣,湿安从来!

四,评述:以上系高上池氏论湿治湿的大概,内容颇富,尤其对湿之体质的提出,表明对湿邪的易感性及湿病类型及特征,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内容,对临床和教学很有实用意义,值得很好学習和努力实践。但有处内容过简并非实用,尚需充实。如湿在上焦,治法仅有两条,一是用瓜蒂散吐之,二是寒湿伤阳用桂术姜附汤仅用于寒湿症,湿病在上焦不仅如此,如《温病条辨》曰:“头痛恶塞,身重疼痛,舌白不喝,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己,……三仁汤之”主之。再如“湿郁卫分”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部沉重,胸痞,口渴不欲饮,肌肉困痛,舌苔白滑,脉濡。化湿解表。用藿朴夏苓汤加减。仅考参考。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