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岐黄论坛 > 中医文化 > 张明科:从处方读医师

张明科:从处方读医师

来源: 西京中医药研究院2022-11-25

张明科从处方读医师 

 

  找中医看病,医生水平高低是每个求医者的必有心态。没熟人推荐,自己如何判断一个医师水平的高低,就此话题予以剖析。

  首先看医生处方药味的多寡剂量的大小,就基本可判断出医生水平高低了。如处方药味不多,剂量精炼,其人基本学术水准是可以相信的。若密密麻麻把处方写了个整板且药味多量大,其人基本上是对疾病辩证判断心中无数。

  自古中医有“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秘,不是神秘不可传之意,而是一个严谨的临床医师辨证论治能力与认病水平。中药剂量大小,处方药味的多寡,是医者临诊对服药预后把握的自信,也是辩证之准确能力的体现。

  医圣张仲景开创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却在其著作中没有提到处方的“量”。研究者后来发现多在临床师徒传承之间随诊加减,书本上“量”只作为临床参考。中医临床精髓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只有辩证准确处方遣药才能恰到妙处,也是体现医者看病水平高低的分水岭,称为“用量策略”。

  凡大医治病皆“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因症、因方、因药”施加剂量,直切病机终病即止,量太过与不及皆非治病之道。凡处方在理法方药前提下增大变小,是增加疗效的法宝。

  临床实践证明,大量常规量还是小剂量,对有些重症急病可起死回生,对常病便可立即起效。内伤杂病顽疾以“王道无近功”,“治慢病如相”之原则,把握好“度”才可体现高明医者临凡大医治病皆“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因症、因方、因药”施加剂量,直切病机终病即止,量太过与不及皆非治病之道。凡处方在理法方药前提下增大变小,是增加疗效的法宝。

  临床实践证明,大量常规量还是小剂量,对有些重症急病可起死回生,对常病便可立即起效。内伤杂病顽疾以“王道无近功”,“治慢病如相”之原则,把握好“度”才可体现高明医者临床医术与医道水平的标准,也是量之秘不可传的核心所在。临诊对把握不准的疾病可先施小量在辩证无误下,可随诊变化剂量大小,此功应在医者的临诊修养。

  观古今大医者,剂量大小变化是没有规律性可循的。如桂枝观古今大医者,剂量大小变化是没有规律性可循的。如桂枝汤照搬原方5味药,但剂量不可照搬照抄,书中桂枝从(42克、15克、9克、4.5克、3克等)用量均有,在临床试验以病机辩证具体使用方可事半功倍。从东汉张仲景时期到唐代,经方用量基本都是极大,宋以后剂量逐渐变小,说明剂量随时随地都在适应中变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研究:东汉仲景时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3.8克(桂枝折算可用到42克)。明李时珍曰:“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桂枝折算用3钱)。《伤寒论》2版教材折算东汉一两为现在约3克(桂枝折算为9克)。日本大冢敬节《药物的权量》折算法,东汉一两现在约1.3克(桂枝大概用到4克)。以上从理论折算上剂量悬殊差距之差异,要依据考证的量作参考标准,更重要还是依据临床实践因人而定,才可以达到中病即止为宜。

  查古今中外著名名医医案,有善用重剂,善用轻剂,唯重轻剂交替使用才是真正医者该有的处方基本功。需不拘泥于轻重纠结,灵活施方了然于心。中医药是术更是道与术的融合体,术是知识,道是规律。所以天地之道是在遵循规律中而运行。道法自然运行自如,人法自然趋于恰当。

  观古人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今城市人以“日出而息,日落而出”。君不见夜幕降临,霓虹闪烁,多少人流连忘返,不知归宿,致身体阴阳失衡暗耗精气。季节不分,冷饮无度、化药滥用、熬夜无律、冷热反常(空调)、饮食空气污染、起坐代驾等反常缺乏运动等等,均已颠覆“道法自然”之规律,出现年轻人患老年病,临床多见脉沉、弱、细,舌苔白、腻厚,面色萎黄,多梦健忘等内分泌失调容颜,此辩证多以虚火为见。面对阴阳具弱的当代体质,临证方药量大也难,小又疗效不确切。

  典型案例

  高** ,男,38岁,公务员,患二尖瓣狭窄于**医院二尖瓣分离手术,术后不久出现严重心力衰竭,经抢救后脱离危险,但心率不齐心时而伴随发生。后入*中医院内科以中药调理。医师处方: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五付口服,患者初服20多分钟左右后便出现心悸气短加剧,咳喘呼多吸少,腹满拒按,面浮肿更甚,求我处会诊。处方:

附子0.3克(开水煎),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0.3克(先下),白术0.3克,杏仁0.3

  三付,以上须以无根之水浸泡十分钟,武火一刻钟,取两煎合一频频服下。药后约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逐渐减轻,自行排尿约200毫升,随即腹胀及手足浮肿减轻,全身自感舒服,平卧入睡至次日晨时,自行翻身有力(以前靠陪护翻身)患者十分感谢。嘱照原方加减剂量继服一周后可自行下床走路20余步,惊讶自己几个月来无护理独自单独步行。

  方解:观此方药量总不过3克,竞能起到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可思议遂求教其理。

  分析:此患者久病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虚不受补,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定会烦躁倍加,若补其阴则阳气难支,定会浮肿短气更甚。故取小剂量用药直达病所,符合《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理论。临证可见用药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可效如浮鼓。

  所以,临床医生处方不仅剂量小药味少,是医者辩证论治的基本功,也是对自己相当的自信。更是体现医者的医德医术。

  归根到底,治病用药不论中医西医,共同一个目标是让药物协助人体自然抗力(免疫力)增强去对抗疾病的邪气,而不是用药破坏人体的自然平衡力。

  大医蒲辅周告诫处方用药原则:“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湿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中病为宜。”体现中医药古老经方古而不朽、老而不衰。

  如郑板桥“四十年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去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就如经方运用如画竹一样达到“冗繁削尽留清瘦”之境界,才是大医也。

  如今,在中医临床处方药味过多大处方,且又有临床疗效不是理想是祸害中医药无效,还是兴旺中医药药多?是每个中医人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最后以一幅对联做总结:

  上:人世事何须认真,医生认真

  下:天地间人人是戏,药不是戏

  横批:中病为止

  辛丑年布衣书屋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联系电话

029_84234622

联系地址

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梨园路36号园湖曲小区1幢10104室    联系电话:029_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技术支持:聚尚网络 进入后台    陕ICP备20001237号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