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中华传统,恢复生态平衡的今天,中医迎来了大弘扬。民间医、中草药也相应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相互学习、积极探讨、无私奉献,发扬传统民间医优势、中草药特长,利用民间特效法、地产草医药,为人体生态平衡的恢复,为百姓健康长寿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数十年草医药的历史经历,我认为要复兴传统草药,必须具备气候、土壤、和种子三个基本条件,即三大要素。
1、气候要素:
生物的成长都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太白山草药的凸出特色,就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理条件和高寒清爽的气候条件决定的。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多公里,南北宽达100至150多公里,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素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其主峰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之巅,白雪皑皑,圣洁之地,人迹罕至。生长在这里的中草药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比如太白山的华西银腊梅,又名观音茶,生长在雪域之巅下的幽长峡谷一带,寒冷气候,高山之地成就了“观音茶”的卓越品质。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时发现了银腊梅可饮用,能清热,健胃,调经,干品煎服可治暑热眩晕,胃气不和及食滞等症。也介绍给山民、草医们当保健茶饮用,后世就称其为“药王茶”,沿用至今为“太白山药王茶”。 据现代学者研究结论,药王茶具有调节血糖、调节血脂、调节血压、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中医素来讲究道地药材,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异地农田种植药物无法比拟的。
对于草医人来说,“气候”也有“大运”的含义,国家政策大趋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健康事业、恢复各行业生态环境,就是草医界生机勃勃的春天大气候。现在虽然以学历证书管理医生、以化学成分评价药物的西医模式还在继续监管中医,但我们坚信,初春的寒冷不会太久。我们都知道,卫生部已经改成了卫健委,中管局的管理一定会向底层生根发芽的,适应民间原生态的中草药发展、按中医自身规律管理民间中医的国家政策一定会出台。
2、土壤要素:
“土生土长”、“土生万物”。草药绝大多数是植物药,植物药都离不开土。所以,土是草药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这是不用赘述的……
对于草医人来说,人民大众就是土壤,没有人民大众这个“土”,草医人就没有立足之地。记得四五十年前,虽然有“破四旧、立四新”和“文化革命”的大气候,但民间草医的“土壤”还是很丰厚的,广大群众还是特别信赖中草医。比如我的医生姑父和医生父母,那时候都是右派管制分子,没有处方权,也没有药房和处方签,原则上不准给贫下中农看病。那时生产队大会开得特别多,他们往往开会时还在挨红卫兵批斗,可早晚或会后照样有许多人恭恭敬敬地请他们看病,大多数是就地采草药捣绒外敷或煎熬内服,(当时把常用的草药采回来挂墙壁上或移栽在房前屋后备用),或手法治疗,患者都是百依百顺,病好了也感谢不已,当时西医没普及,也没人过问活不活法问题……
通过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医药商贸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医药管理“认证不认人”的制度强化、医保刷卡全面把病源归口到医院。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人们的认知标志变了。大多数患者认为医院才是“正统安全”的,医生是消费者拿钱买健康的服务员,过去“先生”的威信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医患关系一度很紧张。因此,人民大众这个“土”对民间草医来说,好比农民种地的土地,通过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土质已经板结了……
自然“土”是草医药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草医人又比大医院医师差了许多级别,所以我提议草医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为“民间草医”而自馁。医界有(名医、明医、民医)三类“国医大家”,历史老人的认知标准是一样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銭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基本上都是“民间医”,在他们生活的当时只是民间的救命恩人,并没有多高地位,是后来人一代一代传下来封赠的。比如扁鹊、华佗是被强权害死地;皇甫谧、銭乙是从自己病苦中发奋习艺的;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是自费爬山涉水著述,当时人穷志不穷,写出书也无力印版……是后人学习他们的经验总结后,把他们奉为医圣、奉为药王的。相应的草药和中药也是同样道理,草药用的人多了,以后进入药典,也就成了中药……
所以,我倡议民间医、草药人一定不要图洋气,要守土!要举起“民医”的生态医药大旗,走“土实”的群众路线,放下挣钱发财的欲望和“医师在上”的架子,以药王“大医精诚”的胸怀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以实实在在的热心肠和患者交朋友。患者的病好了就会口碑相传……这是最好的报答。只要草医人把医患关系搞好了,感动了广大人民,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是上帝”,上帝一定会派神仙把民间生态医药发展路上的畔脚石搬掉……
3、种子要素:
我经常和中草医界老师父们交流行医体验,得出的结论大概是“我们”都认命,先生拿着“金饭碗”要饭不要紧,先生治病救人的技术失传,没人继承才是大问题,一定要把根留住。这个根又叫种子,草医人都知道:有了种子,埋在土里,气候适宜了,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可是,近百年来,由于西文化东渐,通过进一步的“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和“文化革命”,逐渐形成了西方科学统治中国市场的现实。药品文化垄断了管理权威,医药仪器垄断了医疗市场,更有效的是运用“西医培训”认证准入的方式和“化学成分”管理药品的方法,基本上把草医、草药全部排出到医药体制之外。 经过几十年的统一监管运作,传统的中草医药基本上取缔殆尽,特别是草医草药。即使幸存有个别漏网者也都老了,况且没有接班人……
这就意味着传统中草医药的发展,即使气候和土壤条件具备了也缺乏种子,已成为严重现实。比如陕南汉中地区过去草医人员是很多的,每个小集镇都有数个小店或小地摊以草药治病,每个村都有进山采药的药农,承担着当时的医药活动。我们小时候,一般小集镇没有大医院,更没有零售药店,全部是中草医药维护着广大民众的医疗健康事业。虽然没听说什么业绩报道,但那时却没有现在这么多慢性病人,现在许多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等)那时我们都没见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汉中市药材公司李世全老先生牵头,通过实际考察、汇总,编著了《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收集药物1235种,民间单验方3000多个。现代能认识能用的不到三分之一。经笔者走访,汉中市药材公司现已解散,当时能写能用天然草药的人已经作古,现在能认识能使用草药的人寥寥无几,勉强能用点草药的人也是一知半解,还没有“合法”资质;一般有资质的基层医生都是用医药公司的中药饮片或西药、中成药,对中草药不认识,对炮制没见过,即使拿到中草药书对照,也不敢轻松确认、也不敢轻易使用。
所以,“种子”工程 显得特别紧急。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以专项资金来建立专项机制,包括从衣、食、住、行方面保护仅存的老民间医、老草医药工;从计算学历方法来鼓励在校大学生跟师学习草医草药;同时以具体优待政策鼓励乡村医生学习中草医、掌握中草药知识;以特殊民间中草医药管理办法按中草医药传统规律管理中草药,为医药改革探索适合广大劳动人民利益、适合生态医药发展的大健康之路!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