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的草医药从业者特别崇拜师父,师父特别强调信仰。没有这个虔诚信仰前提的人,师父是不收留你或秘而不传的。 我的前辈师父曾有“十不传”原则,即:①不知忠孝仁义者不传;②不懂师尊道德者不传;③男盗女娼不正者不传;④心怀邪念不诚实者不传;⑤轻浮慌乱,不敬神圣者不传;⑥忘恩负义,借债不还者不传;⑦肆意妄为,无家庭教养者不传;⑧道听途说,不守行规者不传;⑨激愤发怒,不静自心者不传;⑩患得患失,私欲过重者不传。
受崇拜为首的师父,遇大事小事或疑难病时,都有请师通神法礼仪;万一师父不在,得由大师兄代理仪式。请师通神法是祷告师祖师爷、药王菩萨、观音菩萨、财神菩萨等等以震慑后学或震慑病人。现在悟来,是一种沟通人体内外信息的方法,具有坚定信念、助功护法(心理安慰)之力。查《道德经》、《黄帝内经》均有类似记载,认为:人体内五藏六腑皆有神藏(现代叫寓灵感);大自然天、地、河、山皆有灵性(现代叫载信息)。如何相互沟通,天人相应?是传承登堂入室的门径……我们当时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算是无条件迷信、循规蹈矩照办,后来才领悟到:
1、祷告师祖师爷的精神是尊守一个孝顺,百善孝为先。“孝”字老为上首,子在下承;《说文解字》曰:“孝,子承老也”。在这里,寓意弟子承载师父的事业,继承师父的医道;再则“孝”实为老子合体,老子为国教之祖,唯传《道德经》,寓意道德为重,先学做人立信,再学医药救人。是文化不是迷信。
2、祷告药王菩萨的精神形象是:“常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心理素养;“大医精诚”、“不瞻前顾后”的道德品质;“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业务准则等等。是操守不是迷信。
3、祷告观音菩萨的精神形象是:“大慈大悲”的慈善怜悯;“千眼千手”的细致观察;“救苦救难”的奉献精神等等。是规则不是迷信。
4、祷告财神菩萨的精神形象有“五大生财之道”:① 以武财神为代表的忠诚信义之道; ② 以文财神为代表的公正大度之道; ③ 以五路财神为代表的利市各方之道; ④ 以范蠡、刘海蟾为代表的舍钱财得人心之道; ⑤ 以和合二仙为代表的和气生财之道。
综合起来,就是“华夏的财神精神”——公平正直、大公无私、忠诚信义、全力救济、慈悲和谐。 走好“财神”这条道,赤胆忠心、光明磊落,百姓送钱来,能不发财吗?所谓精诚大医的“菩萨心肠”即指此。是方法论不是迷信。
试想,作为一个医药学者或药王弟子的医生,能崇拜以上这些职业准则,能以这种“菩萨心肠”武装自己头脑,指导实际工作,“真的灵了”(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不管是过去或现在,在境内或国外,在公众场合或私下角落,能不受百姓欢迎吗?医患关系能不好吗?可见,这种崇拜信仰表象是迷信,实际是高超的传统育人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在各行各业基本是相通的,草医也不例外。草医治病,少不了上山采药。所以,草医的信仰,除以上一般信仰外,还需要崇拜植物生灵。草医的信仰是泛神论,认为万物都有灵,河流山川都有它各自的神。
前辈草医进山(敬山)采药都要拜神,出山要谢神;采药要护生;栽幼苗叫做“惜青”,现在可以叫做“保护生态环境”。这是草医、药农人员的人格底线。
药农有它独特的习惯:进(敬)山随时随地都是“拟人化”,怀抱慈善感恩之心。所崇敬之神不外 “天、地、山、水、生灵”,他们认为,天生、地长、山育、水润;天、地、山、水才是药材的“主人”;药王菩萨是药材的管理者。我们去采药,把药拿走,归为己有,必须通报药王菩萨,感恩主人,才符合道德规矩。
采药时爱护生灵,不损坏其它植株,挖出幼苗要移栽繁殖,才能讨“主人”喜欢……这是草医、药农传承的最起码行规,现在叫“常识——自觉遵守生态环境规律,时刻保护可持续发展条件,进山不只是获取,而是来为药物生态清理服务,与农民在农田里劳动是一回事”。
另外,有经验的草医、药农还有“活易经”的灵感。这种灵感,是从多年采药实践中积聚而来,也可以叫做“内证功夫”。比如:一行数人,随便一站,就成一个卦象,据此判断取舍;某人无意中见一景,口出一言,就产生一个信号;新到一地,首见之物象,就展现一兆头……等等细小情节,常人不经意就忽略,而有经验的草医、药农师父们却很在意,都认为是大自然传给他们的信息,特别谨慎!并常常以这种识别能力的准确率,和处理效果的好坏,来评价行业水平的高低。凡有经验的草医、药农,他们都能从中臆会出吉凶取舍,以选定自己的前路安排,确保采药一行人的风顺平安……如果大家都听从老师的安排,偶尔出现了不利事态,就会认为这“老师”有责任,功夫有限,没能保护好大家……
过去上山采药,在“会意”方面的避讳也很重要。草医、药农师父上(尚)山、进(敬)山特别注重言谈、举止的避讳。在礼仪饰演后,形成庄重严肃、高度一致的氛围。比如“登山”、“踏青”、“头疼”、“饥饿”、“吹风”、“下雨”、“滚石头”、“垮岩”……等类不礼貌、不吉祥的很多名词,进入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时,都不准信口开河,而必须是用相应的吉祥语言(行话)或手式来表达意愿,以相互会臆传情交流。
在采药活动中,潜规则如:“挖根必栽苗”、“取老必育幼”、“摘花不伤枝”、“取皮留生路” ……等等。一同上山队伍中人员,个个心照不宣,相互体贴,绝不会违犯“生态平衡”常规,刻意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且满怀对土地、山神、药王菩萨的敬畏、感恩心理……他们说 “这是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的法宝”!
在传承带徒弟的整个过程中,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诚信去做,这就需要选人,通常叫“师父找徒弟”。所以流传有 “是脚不是脚,莫往山里踔”的训诫。
现代人看来,显然是无科学道理的“迷信”。那么“科学”又是什么?科学家还仅仅是少数,大部分人不懂科学,也听他们说,也跟他们信,这也叫“迷信”不? 草医、药农有一技之长,数十年或历代都在山里,以采药行医为生,却能趋吉避凶,得到大众公认;在某些方面超过常人,使行业内同道人员佩服得五体投地,言行举止达到行业顶峰,一般人望莫能及,这也算“科学”不?
因此,对自身没有体验过的理论不要妄加断言,没有弄懂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耐心学习探索,或许有他的道理。比如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书中也有更详细的记载,名之曰《药王禁经》。从中可以想一个问题:孙思邈一个人深居荒山僻野,面临豺狼虎豹为什么不害怕?为什么野兽没伤害他?还活了141岁?今天有人敢体验吗?今天条件更好的人能活141岁吗? 现代人自己做不到的、没体验过的,大都当“迷信”不去问津,实质还是一种失传……庆幸的是,当代电脑、手机的信息软件系统,正在一步一步揭秘古代的未知领域,早熟的东方科技即将被后来人接受!
终上所述,民间传统中草医学的教化,且不说“陈规陋习”、“迷信”或“科学不科学”的问题,细究其目的,却是内向用功,开发人的潜能,“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教学方法,也是内证操作、强化职业精准度的具体措施。它比现代学校“灌输式的书本理论”教学方法更具有主观能动性。
现代人习惯辨别:你是上的什么学?什么科?什么专长?是中医?还是草医?首先要讨个名分;传统医学素来注重实干,只认实效,没有中医西医之分,也不分中药、草药界限,能治病的人都叫“先生”;能治病的草都叫药物,完全是务实的。所以,师徒传承也是务实为本,按传统教授能正式办理(出师)谢礼仪式的弟子,都是师父放心、品学兼优、能得到百姓爱戴的合格医生;否则,就是师父没有认可的“半路出家”人员。等于“资格证”是师父认可制、师父负责制,促使学生尊重师父(类似现代行政认可制,贿赂官员一样)……可能中国古代名医辈出、中华古代科技领先世界,与这种教育、传承方式不无关系。这种口传身授、心悟神会的内证传承大智慧,没有亲身体验的现代人是难以想象的。传统医学授徒,原来是从读《弟子规》、《道德经》开始;从行《弟子规》、《道德经》起步; 再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来。这就是中华健康医学的传承,以达到培育“少抱怨多报恩”、“少索取多付出”、虔诚为人民服务的人才目标,这种传承规则,蔑视“投机取巧”之徒,劝导走“大医精诚”之路。
联系电话
029—84234622
联系地址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页面设计版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地址: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未央路附102号大楼14层) 联系电话:029—84234622 邮箱:sxxjzy@126.com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网址:www.sxxjzy.com